古代绘画中的发簪艺术 发簪的变化和发展

发簪是中国古人约束及装饰头发的工具,具有独特的造型性与装饰性,深刻体现了民族文化特性,在装饰题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积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标本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文章通过对发簪这一传统头饰在绘画作品的表现进行分析,研究时代变化对发簪艺术的影响,并结合目前发展迅猛的动画产业,探讨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如何延续与发展发簪文化的精神。

 

一、发簪的形式与特点

古代成年男性与女性的发式,均以挽髻为主,固定发髻的工具是笄。成年男性在佩戴发冠之时,笄还能起到固冠的作用,以免滑坠。在周代,女子行成人礼时,将长发挽成发并插上笄,即“笄礼”。

发簪是笄变化发展的产物。《辞海》中记载: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至唐宋以来,发簪成为人们固定与装饰头发的主要工具。在西汉晚期,发簪又变化发展为发钗,是古代成年女性的主要发饰之一。

古代发簪形似一根长针,针尖部分插入发间以起到固定作用,簪首形状常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以达到装饰的目地。用于制作发簪的原料有骨、石、陶、蚌、荆、竹、木、玉、铜、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若针尖为两股,即为“钗”;簪首有垂珠坠饰等,即为“步摇”。

二、发簪在传统绘画作品中的表现

 

古代绘画中的发簪

古代绘画中的发簪

发簪常见于以仕女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中。魏晋南北朝是仕女画的早期发展阶段。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绘有梳妆一部分,一名贵妇席地而坐,身后站有一名侍女为其理发梳妆。侍女头梳高髻,上插有步摇,左右各一,髻后垂有一髾。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繁盛的时期之一,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在《簪花仕女图》中,周昉笔下的唐代宫女头梳高髻,髻上插有鲜花,髻前有步摇,髻间斜插发簪,数目较多,多为上斜插三根,下斜两根,也有上斜插一根,下斜插两根,簪头部位形状简洁如字母“U”型。

宋代仕女图表现范围宽泛。王居正的《纺车图》描绘的是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农村妇女,画中妇人面容憔悴,发丝蓬松,仅以布巾裹住发髻。

明代仕女画在文人画家的积极参与下获得极大的发展。吴伟绘《武陵春图》中,武陵春坐于石案前,单手托腮呈凝思状,头梳灵蛇髻,两侧斜插发簪,清淡秀润。

清代仕女画把西方绘画的优点融合到作品之中。焦秉贞笔下的仕女,头梳燕尾髻,一般在髻前正中和两侧插发簪,图案以花鸟为主,富丽堂皇。

现代仕女画画面更加真实,人物造型准确,背景有空间感,和传统的仕女画有很大的区别。刘静云绘古典仕女系列,形象各异,较少使用发簪,有较高地位者在髻间横插一到两根发簪,簪首常坠有珠玉。郑慕康所绘仕女形象,发间常插以花草型发簪,横插发簪以凤鸟型为主,间或垂珠。高伯龙所绘仕女形象,发间以簪花为主。薛林兴所绘仕女形象,在髻前斜插一根发簪,簪首卷曲成螺旋形,向前长长伸展,垂以珠玉,造型夸张。

 

三、发簪在现代动漫作品中的表现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早期动画作品《葫芦兄弟》中,蛇精梳天仙髻,髻前插一蛇形发簪,充分表现其身份。动画片《大闹天宫》中采摘蟠桃的天女梳各式天仙髻,髻前插一发簪,鬟上饰有两颗珠宝,简洁大方。

游素兰编绘漫画作品《火王》中,女性角色常梳天仙髻或垂挂髻,髻间对称斜插两支发簪,簪首镶以宝石,或缀以珠串,或配羽翼状装饰,发间点缀若干圆型或花型珠玉发簪,左右对称,多则达五对。夏达编绘漫画作品《长歌行》中,永宁公主李长歌一角着唐装时,梳双螺簪,发簪形式多样,簪首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中间镶以宝石或点翠,边缘或缀有流苏。

张旺绘制插画作品《九州》中,各类女性精怪角色常梳天仙髻,髻前发簪簪首以凤鸟为主,尾羽线条流畅舒展,造型夸张,左右对称佩以一到两组发簪,造型以花型、水滴型、云型为主。

 

四、发簪在绘画作品中的变化与发展

 

发簪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之一,造型上受封建礼制影响,簪首纹样体现了身份、地位的差异性。唐代以前,发簪数量以一对为主,对称插戴,造型精致且夸张;唐代,发簪数量较多但主次分明,主体发簪居正中,常垂以珠玉,次要发簪左右对称,讲究斜插,以增加灵动之感,数量较多,造型小而简洁;唐以后,仕女画家以文人为主,女性造型追求清丽婉约,发簪数量减少,以一到两支为主,垂以珠玉,斜插入发间;现代发簪在造型上融合了现代元素,以简单的几何形叠加排列成复杂造型逐渐脱离了礼制约束,向装饰娱乐性靠拢。

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