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发簪、步摇和发钗有什么区别

发簪、步摇和发钗都用于插发,但他们的结构有所不同:单股为簪,双股为钗。步摇则是副之遗象,副原本是用来盖在头发上的,发展到现在副的编发而成的本体也被省略掉了,原来用来固定副的笄也和副连成了一体。步摇是礼服配饰,为贵族身份的象征,必有流苏。发簪则是平民实用发饰,无流苏。发钗为双股的钗子(文献有待考进补充)。

发簪

发簪

  【发簪】

古代男女发式,以挽髻为主,发髻挽成之后,就要设法将其固定,最常用的绾髻之具是发簪。在上古时期,发簪被称作“笄(ji)”。在男子盛行带冠之时,发笄还有固冠作用,以免滑坠。

发簪由笄演变而来,通常做成一股,原本只是作为挽住头发的一种工具。原始的簪是没有流苏坠子一类的东西的,只是单纯的一根一头尖细的木棍,精致些的会在粗的一头雕出花纹或者花样 ,后来出于对美的追求,人们会在上面镶嵌宝石,珠片以增加装饰性,再后来慢慢地与步摇等在外形上模糊了界限。成为了现在广义理解上的簪。簪和步摇不同,它的出现仅仅是生活所迫,开始的时候就是始于平民。(发簪和步摇区别的观点,出自知乎作者:咩咩小姐不是羊)

簪和步摇两者出现的原始意义不同,步摇更重装饰性,而簪更着重于实用性。步摇是以贵族礼服配饰的身份出现,而簪是平民化的束发用品出现。

在中国封建时代,女子插笄是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笄礼源于周代。据《仪礼》等书记载,女子年满15岁就被看作成人。在此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做成丫髻,还没有插笄的必要。到15岁时,如果已经许了人家,就得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笄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到时还要举行仪式,行“笄礼”。用发笄梳挽作成人的发髻。古时称女子成年为“及笄 ”,就是这个意思。至于还没有许嫁或年龄不满15岁的女子,则仍然保持原来的发式,两者区别十分显著。女子行过笄礼之后,不仅要学着成年妇女的样子,挽髻插笄,还要在发髻上缠缚一根五彩缨线,表示其身有所系。从此以后,她的言行举止都要严加检点,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深居闺房,不与外界接触。一直到成亲之日,方能由她的丈夫把这根缨线解下,因为她已经成为妇人,不再需要这种标志了。凡是举行过笄礼的女子,不论其成婚与否,都可享受成人的待遇,甚至连去世之后的丧事,也可按成人的规定办理。

古代发笄形式繁多,仅以质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荆、竹、木、玉、铜、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种。

 

步摇

步摇

  【步摇】

步摇为我国传统汉民族首饰,西汉时在西域地区有其雏形进而吸收创新而来, 作为一个礼服的配饰范畴。长恨歌里提到’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可以看出来,到了唐朝,步摇已经摒弃了传统的的依附于帽子上而直接作用于发(这一观点说步摇是依附于帽子的礼服配饰,后面副的一说步摇是源于发编制品,略有差异,但都是类似坠有流苏,盖在头发上的东西。有待考进),出现在日常生活妆的配饰中。开始的时候多流行于贵族,是等级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以后才慢慢流入民间。步摇一般都会有类似翅膀的片状或垂有流苏坠子。

郑玄说“副之言覆也,所以覆首为之饰,其遗若今之步摇矣”。

周礼天官冢宰之下有一个官职叫追师,是专门负责王后的首服也就是脑袋上的装饰品的。包括副、编、次等等。这个副,根据郑玄注里的说法,就是最早的步摇。

步摇由副发展而来。诗经毛传解释“副笄六珈”这一句,说副是“编发为之”,另外收集头发编在一起,做成的一种发饰,目的大概是为了显示头发多。副的直接功能是盖在头发上,最早是和笄配合使用。诗经鄘风君子偕老篇云“君子偕老,副笄六珈”,所谓“副笄”就是“副而加笄”,先把副盖在头上,再插上发笄固定住。

副的上面有许多装饰用的零碎。比如“副笄六珈”里边的珈,就是。这些零碎有的是装在副上的,有的是装在笄上的。后世这些零碎越来越多,还有了龙凤各种造型,相形之下这个由头发编成的副本身,反倒没有那么显眼了。后世对礼法的践行也没有那么严格了,到最后,这个由头发编成的副的本体被省略,而直接用金银打成龙凤花鸟的形状,再在上面镶珠嵌玉。原本和副相互独立的笄最后也直接焊了上去。这才形成了后世的步摇。

步摇则是副之遗象,原本是用来盖在头发上的。只不过后世簪、钗、副上面都加了不少装饰品,副的编发而成的本体也被省略掉了,原来用来固定副的笄也和副连成了一体。(此段步摇于副的文献和观点来自:知乎匿名用户,签名为“春来我即去,冬尽我未归。客心逐日影,朝朝向东飞”的作者)

步摇为我国传统汉民族首饰,西汉时在西域地区有其雏形进而吸收创新而来, 作为一个礼服的配饰范畴。开始的时候多流行于贵族,是等级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以后才慢慢流入民间。长恨歌里提到’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可以看出来,到了唐朝,步摇已经摒弃了传统的的依附于帽子上而直接作用于发,出现在日常生活妆的配饰中。步摇一般都会有类似翅膀的片状或垂有流苏坠子

发簪是生活必需品,出发点属于生理需要,束起头发以保证视野不被遮蔽从而减少危险的发生。步摇则是由尊重需要而起逐步上升为自我表达的需要 。步摇始出现代表着身份及社会地位。后来的存在为了衬托女性的美与端庄(另一说是限制古代女性行走时的速度及身体摆动幅度不谈)。

如果在发钗上装缀一个可以活动的花枝,并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饰物,这就成了另一种首饰,名为“步摇”,因为插着这种首饰,走起路来,随着步履的颤动,钗上的珠玉会自然的摇曳。《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发簪

发簪

  【发钗】

古代妇女的头饰之中,还有一种名叫“发钗”的饰物。发钗和发簪都用于插发,但两者的结构有所不同:发簪通常做成一股,而发钗则做成双股;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区别。

发钗的普及大约在西汉晚期,自此以后,它一直是我国妇女的主要头饰之一,直至今天,发钗在妇女的梳妆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比如现在的发夹,就是由发钗演变而来的。

发钗除了在质料及长短上有所区别外,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不同装饰。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晋崔豹《古今注》中就有“蟠龙钗,梁冀妇所制”的记载;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尤其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因为鸾鸟在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禽。饰有鸾鸟的发钗,被称为 “鸾钗”。

发钗的安插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平民化步摇:如果在发钗上装缀一个可以活动的花枝,并在花枝上垂以珠玉等饰物,这就成了另一种首饰,名为“步摇”,因为插着这种首饰,走起路来,随着步履的颤动,钗上的珠玉会自然的摇曳。《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赞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