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藩王墓出土的黄金发簪

发簪之上有楼阁——大明藩王的奢华黄金艺术

明太祖朱元璋于1368年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王朝。为了加强对各地人民的统治,有力地监督地方官吏效忠于朝廷,同时防止发生争权夺位的争斗,维系并巩固朱家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推行分封制,把皇子皇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共同来“夹辅皇室”。

 

大明藩王墓出土的黄金发簪

大明藩王墓出土的黄金发簪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除长子朱标被立为皇太子、皇二十六子朱楠出生逾月即殇外,其余24人均封为亲王。亲王中一部分授以兵权,如燕王朱棣(dl)、宁王朱权等,命他们驻守北方,抵御蒙古人。明朝宗室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八等,皇子封亲王,亲王封号均用古国名或地名,如秦、晋、荆等。

大明藩王墓出土的黄金发簪

亲王嫡长子年至10岁立为王世子,授金册金印,嫡长孙为世孙,冠服等制度同一品官,他们是亲王位号的合法继承人。其余亲王诸子年及10岁立为郡王,授涂金银册银印,郡王封号用州县地名或古地名,一般为两个字,如新平、广昌、乐安等。郡王嫡长子年至10岁立为郡王世子,嫡长孙为世孙,冠服等制度同二品官,他们都是郡王位号的合法继承人。

大明藩王墓出土的黄金发簪

其余郡王诸子封为镇国将军,郡王之孙封为辅国将军,郡王之曾孙封为奉国将军,郡王四世孙封为镇国中尉,郡王五世孙封为辅国中尉,郡王六世孙以下皆封为奉国中尉,世袭封号。

大明藩王墓出土的黄金发簪

这些宗亲子弟出生时须向专门掌管皇室宗族事务的宗人府请名,年长再请婚,食俸终生,死后复由朝廷祭葬。列爵封藩制度作为巩固朱家王朝统治一系列重大措施之一,在明代相沿无改,致使明宗藩世代蕃衍,朱氏子孙遍及全国。

 

大明藩王墓出土的黄金发簪

其中分封在江西境内的就有三藩:即南昌的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为首的宁藩王系,传五世五王,后因起兵叛国被革藩;鄱阳的明仁宗第七子淮靖王朱瞻为首的淮藩王系,传八世九王;南城的明宪宗第四子益端王朱祐槟为首的益藩王系,传七世七王。

大明藩王墓出土的黄金发簪

这三藩都是朱家王朝的皇室贵胄。明代江西的社会经济在宋、元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进步,市镇发达,手工业全面繁荣,商品贸易空前活跃。这些皇室贵胄生前披金戴玉,尽享荣华富贵,骄奢淫逸,死后还要把大量珍宝带进坟墓,盛殓厚葬,妄想继续享用。

江西明藩王墓出土金凤簪

在已发掘的江西地区明藩王墓中,又以明益庄王朱厚烨墓出土的金银首饰为最优。朱厚烨乃朱祐槟长子。嘉靖二十年( 1541年)册封为益王,死于嘉靖三十五年( 1556年)。 朱厚烨墓坐落于南城县东南的长塘村,系朱厚烨及其元妃王氏、继妃万氏的三人合葬墓。考古工作者于1958年9-10月间发掘清理了朱厚烨墓。

江西明藩王墓出土金簪

朱厚烨棺内共出金器9件。王妃棺内共出金银器79件。金器包括金凤簪、金鬓花、金钱、金扣等。万妃棺内所出器物最多且最精美,有金器122件。其中以镶宝石金冠、各类楼阁金簪、手镯、金帽檐、金凤簪等出类拔萃,精巧美观。

明益庄王墓出土镶宝石金冠

这件镶宝石金冠,长轴7.5厘米,短轴6.5厘米。由帽圈、帽盖、帽簷和帽舌四部分组成。冠底以金圈围成椭圆形,饰镂空金丝花纹,帽圈上覆盖有圆形冠盖,中线处为两条拱形横筋,夹嵌九颗宝石,又有九条纵筋平均分布,与横筋组成冠盖的支架。冠圈前后左右各有一片簷,后簷接两舌,簷面、簷角和舌面、舌角都嵌有宝石。冠盖横筋左右底部各有一小孔,孔内各插金簪一枚,用于固定金冠,簪头为伞形,簪柄有“银作局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月造金五钱”字样。金冠上共镶嵌有五十五颗各色宝石,与金色交相辉映,精美绝伦。

大明藩王墓出土的黄金发簪

明益庄王墓出土楼阁人物金簪

楼阁人物金簪,通高17.9、宽6.7厘米,重58克。簪首为两排重檐楼阁,周围缀有流云,阁楼内有五人,女主人座正中,双手抱头,两侧分别有两侍女手持物站立。簪四周和底部都缀以五瓣花叶,将整个楼阁衔接成一个整体,起到装饰和加固的作用。簪脚为扁菱形状,底部较尖。此簪有两件,图式对称。这种形制的簪属于“掩鬓”,通长为一对,自下而上分插于发髻的两侧,其流云状的延伸部分亦是为遮住杂发而设计。

明益庄王墓出土楼阁人物金顶簪

楼阁人物金顶簪,通长20厘米、簪首宽8厘米。簪首为两栋楼阁,四周绕以花树,略高者,为重檐歇山顶,阁内三人,一人居中而立,旁有两侍女持扇侍候。阁外正门口有一侍女和一只仙鹤相对而立。阁侧面也有一只仙鹤,阁后又一只梅花鹿在向前张望。略低者为六角重檐顶,楼阁六面具有隔扇,内中侧卧一人,阁外有四侍女持物环绕。

双重楼阁金簪,高7.5厘米,宽3厘米。簪脚扁平下伸,长11.2厘米。两件器形相同,簪首由三栋并排的楼阁组成,中间的楼阁最高,两侧的稍低。这件簪子中间高、两边低,簪脚向下平伸,为平插式簪,为头面中的“分心”,佩戴时插在䯼髻的前沿或后沿底部正中插入。

这对金簪高7.8、宽3.5厘米,重76.1克,是在细丝编织的叶形衬底上,用金片和细丝作出上下两层楼阁,上层设有花瓣式窗棂,内居三人,主人坐正中,双手执笏,左右各一侍女持圆扇。下层五人,分别持水盆、手巾、壶等不同物件,楼阁整体边缘以累丝的梅花菊花包裹,背面亦以累丝勾勒出六瓣花组成镂空花纹,簪足向上。此簪还有造型与之相对的一支,也属掩鬓类发簪。

这件平插式簪,簪脚与簪首垂直向后,高9、宽6.5厘米,重77.5克。簪首上部的重檐楼阁内有四人,两人倚坐正中,侍女分立两侧;下层有五人,手持不同乐器,似在吹奏弹唱。此簪以金丝累编成复杂的纹样,在有限的空间内制作出九个造型举止不同的人物,将歌舞作乐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述的几件楼阁人物金簪,很可能就是以益庄王府为背景,表现其亭台楼阁、歌舞升平的景象,是贵族阶级奢华、闲适生活的写照。

除此之外,益庄王墓还出土了一对凤簪。这对“累丝金凤簪”的精美程度看了让人看到了大明王朝累丝工艺的极致。这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制作工艺最复杂、做工最为精巧的金钗之一,凤簪的主人便是益庄王朱厚烨的万妃。这对外观华美大方,长达22.5厘米的簪子是搭配王妃的珠冠才成为“凤冠”的,也就是传说中的“口衔珠滴”。

有趣的是,这对金凤钗还和万妃的婆婆——益端王朱佑槟的王妃彭氏所拥有的金凤钗是一模一样的:它们都是明永乐二十二年出品,也都来自同一生产商——宫廷银作局;而且金凤簪簪脚上都刻有“银作局永乐贰拾贰年拾月内成造玖成色金贰两外焊贰分”这24个楷书体小字;还都是当初王妃被册封时头戴凤冠的重要饰品。

明益庄王墓出土累丝金凤簪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同款的金凤簪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老朱家的藩王制了:明代藩王贵为帝子,终身实行“全包制”,生老病死全部都是由皇帝的口袋掏钱买单。所以,这婆媳两人所拥有的两对“撞衫”的金凤簪都是内府银作局在永乐二十二年时为藩王们纳妃采礼集中批量专门制作的,所以同款凤簪屡屡出现。

彭妃是在明弘治七年(1494年)被封为益王妃的,彭妃的儿媳妇万妃则是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被封王妃;可这对由宫廷专制的同款金凤簪的制作日期,却还是在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想当年彭妃第一次戴上这对金凤簪的时候,这簪子就已经有“70岁”了,而等到彭妃她媳妇万妃册封戴上另一对同款金凤簪时,这对簪子更是件已经制出123年的老古董了。

江西明藩王墓出土金簪

我国古代的金银细工工艺在明代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工匠们的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金银首饰的造型也渐趋多元化,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问世,花鸟虫鱼、亭台楼阁等都是金银饰品中常见的题材,尤其是楼阁图案作为簪首的兴盛时期,造型十分仿真,制作方法也在锤揲、錾花、累丝、镶嵌的基础上加以浮雕和镂空的方法,似的器物更加精美轻灵,立体生动。

江西明藩王墓出土金饰

明代发饰工艺的兴盛是与其社会风气息息相关的,其时的女子常在梳好的发髻上覆一顶小帽,将头发罩住,这类小帽称之为䯼髻;又喜在䯼髻周围遍插发簪,将头发整齐地掩盖,因此,在䯼髻的前后左右两侧等部位就有不同式样的发簪与之组合,其款式大约可分为挑心、顶簪、分心、掩鬓、围髻等等,这些各式簪钗加上耳坠,统称为“头面”。

江西明藩王墓出土金簪

明代中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消费之风益盛,人们互相攀比乃至在服饰上僭越之事常有,追求奢侈享乐的风气促进了金银制作工艺的空前发展,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罕见的艺术珍品。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