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装扮图片

中国古代服饰装扮图片:服饰指衣服及装饰,主要作用是御寒、遮羞及美化。它的产生和演变,与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古代以礼为教,服饰受礼教的影响很深。服饰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还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民族文化艺术的反映。服饰既是点缀人体部位的具象,又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象,具有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属性。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美,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端庄,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以下分别阐述中国古代各个时代的服饰特性。

中国古代服饰装扮图片

中国古代服饰装扮图片

 

第一,上古时期各自的主色调。夏代尚黑色,商代尚白色,周代尚赤色,是上古代各自的主色调。“深衣”为早期服饰的样式――交领右衽短衣,衣及臀而袖及腕,窄袖口,衣服样式有助于劳作。周承商制,服饰穿戴形成制度纳入“礼仪”的范畴,袍乃上衣与下裳相连者,《后汉书・舆服志》:“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袍又称连衣裳,这时形成并使用,以后的“黄袍”加身就是这种,当时为贵族使用,服饰有了美的身份性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纺织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生活的演变,服饰的改革出现极大的变化,同时也是审美意识与生活水平的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儒家的道德规范和审美体系,开始对实用和审美全面要求,使自然与文化和谐统一。服装审美意识作为一种心理的情感积累开始从实用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形态。服装造型中出现了一些为追求审美性和实用性相统一的极具感染力与生命力的经典的处理方法。比如战国时期所谓的“绕衿谓裙”,就是为防止薄衣缠身,而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镶边,边上再饰云纹图案,即“衣作绣,锦为沿”,然后将前襟向后身围裹,这样,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将功能的需求与美的需求统一在同一个形式之中,充分体现了古人设计的智慧与聪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发展高峰,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春秋战国文化的繁荣带来服饰的发展,深衣的制式为后来汉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对我国后世和世界服饰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的服饰中出现了深衣和胡服并行不驳的现象。深衣的造型从春秋战国直到汉代,成为一种主要服饰样式。《礼记・深衣》对深衣有着明确的规定。深衣制的出现是由于服饰制度与其社会机制的“规、矩、权、衡”的需要。这时期锦和锈出现,构成服饰文化艺术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汉代时期,由于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丝织品出现空前的盛况。秦王朝的服饰颜色尚黑色,汉代形成黄色为正色。汉代的服饰形制,基本上是深衣制的款式,面料质地以帛为主,布以辅之,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实物就是最好的例子。汉代皇帝用黄赤、诸侯用赤,公、侯、将军用紫,以下用青、黑等,附有佩绶制度。

 

中国古代服饰装扮图片

中国古代服饰装扮图片

 

第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风尚。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出现了汉衣、胡服并存和胡服逐渐汉化的现象,社会大融合趋使服饰的改革和发展。服饰的纹饰受到了佛教文化艺术的影响,出现了典型的缠枝纹、忍冬纹、桃形纹等样式,佛教逐渐占统治人灵魂的地位,佛学成为统治工具。顾恺之《洛神赋图》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饰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男子的服饰更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唐朝的服饰,尤其是盛唐时期,因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东西文化并蓄,衣式开放,刻求创新,崇尚“时进妆”。抛弃了汉式宽袖大袍、交领掩胸、肥裤、长裙等款式的束缚。服饰改制,讲究新奇,适体灵活、轻便、实用、美观。缘于南北朝的动荡,隋唐立国均起于北方,因此服饰样式深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形成了豪迈通脱的社会风气。这在唐代的女装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其中唐人女扮男装就是一例,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就是实例。唐服冲破禁律,不分上下,官民混用,女穿男装形成了特有的“唐装”系列。据说唐装中朵花纹样的使用,因唐代妇女体型以肥硕为美,用朵花、瑞草纹的装饰,有减肥、消硕的和谐协调的艺术效果。贵妇的披肩从狭而长的披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肩,舞之于前后的飘带,这是中国古代仕女的典型服饰,如周�的《簪花仕女图》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

 

中国古代服饰装扮图片

中国古代服饰装扮图片

 

第三,宋代服饰造型的汉式定制。宋代的服饰造型承袭唐代中期以后的汉式定制。宋朝统治者虽然对社会各阶层的服饰作了极其严格而具体的法律规定,然而这样一个僵滞不变的服饰制度,在同私人财产的冲突中遭到破坏,服饰成为人们体现自己意趣、财富和身份地位及价值观念最直接、最普遍的自我表现。宋朝思想受程、朱理学影响,“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性之美”,具有理性特点。服饰一反唐朝的艳丽之色,形成淡雅恬静之风。衣饰图样受到宫廷画院派重写生花鸟的风气影响,出现了象征福禄寿、群仙祝寿、五谷丰登等为代表的组合喻意谐音的吉祥纹样,它对元明清的服饰纹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辽、金、元朝由不同的少数民族执政,他们的服饰与宋服饰共同交流,并存形制。元创建古今兼蓄的质孙衣冠制。质孙衣款式以面料质地和色彩分11个等级,质孙衣冠制等于划分了11个等级的人。

 

中国古代服饰装扮图片

中国古代服饰装扮图片

 

第四,明清服饰样式。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区别。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就以紫色为贵。

 

明代服饰,基本按宋式形制,所不同的是官服前后身钉缝“补子”,文官用鸟、武官用兽纹,官员从一品到九品,有着不同的图案纹饰。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便从官服中废弃,不再使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到官服上,胸前和背后各一块。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严密的服饰等级观念和色彩的缜密要求,让我们感觉到了这个社会的紧张气氛。

清代服饰,自满清入关建朝后,就推行满式旗装为中心的“官员士庶冠服”制度。文武官员用补服,戴花翎冠。贵族女装是合领、右衽、腕袖、直裾开衩旗袍,足著马蹄高低鞋,戴大拉翅冠,镶珠妆花自成特色,是满清服饰的一种标志,也是后来民国时期旗袍的样式。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服饰具有维持社会秩序、调节社会关系、巩固统治者政权、表现社会礼仪、区分社会等级、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特性。

(作者单位:李杨,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