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化博大精深 称谓竟有这么多学问

  汉语称谓的文化内涵

 

汉语的招呼用于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

汉语的招呼(称谓)用语比任何其他礼仪用语都重要,因为它一下子就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接下去的交际就必须遵循这种社会关系,你叫他舅舅,就得按对待舅舅的态度对待他。,这就是为什么旧式婚礼有一项很重要的仪式就是“见面礼”。这时候媒婆或介绍人要向男女双方一二介绍双方的亲族,“这是舅舅!”“这是大姨妈!”新郎、新娘就跟着叫“舅舅!”“大姨妈!在过去,对长辈还要下跪磕头,现在当然不这么做了。但是恭恭敬敬地叫一声还是必要的。长辈赶紧扶起新郎新娘,还要给红包,也就是给礼金,现在多数人家也免了。一声称谓决定了双方一辈了的关系。因此,正确使用称谓语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份的。这些就像是汉族家人之间的称呼礼仪是一样的道理。

 

到目前为止,社交称谓仍然存在缺环和有待改进之处。“爱人”的确跟“情人”分不清楚,但是在大陆已经用开了,似乎没有要改的迫切性,虽然在大庭广众之前称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为“爱人”,的确不是最佳选择。

因此,最近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中在起用解放前使用的“先生(指丈夫)“’和“太太”,不过能不能推广,现在难以预料。也有人想推广“老婆”和“老公”的称谓,特别是一些电视剧的编剧,但是“老公”那样的称谓在旧社会只限于南方某些地方的社会下层,在新社会很少有人使用。在现在北方地区的年轻人中,也有些人受电视剧的影响,用起“老公”的称呼。就现在的情况来看,使用老公老婆的人还是比较多的。

 

汉语文化博大精深 称谓竟有这么多学问

汉语文化博大精深 称谓竟有这么多学问

 

  汉族家人之间的称呼礼仪

 

汉语的礼仪知识,应当是比现在的汉服来说,更容易理解的。

家庭成员每天第一次见面时,小辈和年幼的都应该主动先向长辈和年长的同辈打招呼,这是中华传统礼仪,是绝对不能忽略的。招呼语主要是要“叫人”,也就是使用恰当的称渭招呼长华和年长的同辈。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等。一般往往同时说一句和当时的具体场合相关的话,如”爷爷,您起来了’爸,您洗了(脸)了?”“姐,你吃过早饭了?”之娄的话。这些表面看起来像是问话的实际上不是问话,因此也不需要回答,而是一种汉语中最常用的招呼语,意思是“我见到您,我在跟您(你)打招呼呢!”

 

有人误会这样的招呼语足真正的问话,从而作出完全错误的解释,说中国人为什么老要问别人“吃了没有?”那是因为中国太穷,很多人没有吃的。所以安关心别人“吃了没有?”这当然完全是胡说。如果一大早你上厕所,碰见你爷爷也在上厕所,那你就不能再说“您吃了没有”之类的话,而只能说“您也来了?”这类话。那么,难道是中国人没确厕所吗?

其实,根据具体时间和场所,随便说一句什么都行。叫了人,再说点什么,就表示你注意到了对方,向他致意,说什么具体的话倒是次要的。相反,如果你一早起来,见到奶奶,也不叫一声“奶奶!”什么话都不说,好像在你面前根水不存在奶奶这个人一样,那你就是一个完全不懂规矩、没有礼貌的人。

 

在再婚的家庭中,已成年的子女对继母、继父的称谓往往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有的成年子女一辈子拒绝叫继母和继父“妈妈”“爸爸”,平时嗯嗯哈哈,就是不叫人,最多叫一声“阿姨”“叔般”,就是不叫“妈妈”“爸爸”,这是要表明他们根本不承认父母的再婚事实:如果成年子女叫了继母、继父声“妈妈”“爸爸”,那可是一件大事,表明他们承认了新的家庭关系。

因此,称谓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叫一声的问题。

 

  中国人相邻之家是如何称呼的

 

相邻之间的称呼,自然不同于家人之间的称呼。

邻里,指的是在同一大院人院或宿舍楼居住的人:亲友,在这单指的是不在一起居住的家人、亲戚以及关系密切的朋友、同事等,对于这些不是家庭成员而关系近似家庭成员的人,招呼时使用准亲属称谓.如,对年长者用大爷,大伯、大娘.大哥,阿姨等称呼:对年轻者称呼小弟、小妹等称呼。但,绝不可用“爸爸…妈妈”的称谓,邻里亲友问的招呼用语跟家庭成员之间的招呼用语用法近似,首先还是要“叫人”,同时适要说点什么。而由十不住在同个家庭中,见面的机会不多,所以往往要加上某种问候语、例如,在同一个大杂院或宿舍楼居住的人,早上起来 见面,就应该打招呼,“大爷!您早!”“张大妈!

昨儿晚上睡好了吧?”晚上下班川家见到来串门的隔壁的王五,你应该主动打招呼,“老王!今天有空过来坐坐?你坐,我马上就来,我去-下卫生间,”如果大姨来了,你就首先叫“大姨!您来了?近来可好?”爸爸的老同学姚阿姨来了,小明赶忙迎上去叫“姚阿姨,您来了。爸不在家,小过马上就会回来,您坐一会儿,我给您沏茶”小明本人是一所小学的副校长,在工作上跟这位当过教育局处长的姚某人有过不止一次接触,按理似乎应该称呼她“姚处长”什么的,但是他不那么称呼,称呼她“姚阿姨”,说明他更重视他爸和姚处长是老同学这层关系。

选用什么样的称称谓需要根据相百之问的关系来确定。关系越密切,称谓越接近真正的亲属:关系越疏远,称谓就越不像真正的亲属,而且会夹杂些适用于一般同事和外人的问候方式.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