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袭汉服课堂:商代甲骨文的发展特点

成都一袭汉服课堂:商代甲骨文的发展特点

在遥远的商朝时期,甲骨文首次被人们发现并记录下来。这种独特的文字形式,因其独特的价值和重要性,成为了考古学界关注的焦点。甲骨文不仅是了解商朝历史的重要途径,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商朝的文字资料主要包括陶文、玉石文、甲骨文和金文。在这些文字形式中,甲骨文是最为丰富和常见的一种。甲骨文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结构,成为了商朝时期实际使用的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的形态逐渐演变,但其核心特征一直得以保留。


图源网络

几十年来,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约有十五万片,这些珍贵的文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据统计,已经发现将近五千个单字,其中能认识和隶定的汉字共1723字,未能认识和隶定的单字共2549字,另有合文371字。这些数字表明,甲骨文的数量庞大且复杂,为我们深入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文字的构造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后人所谓的“六书”原则,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和转注这六种构成文字的原则。这些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更多的是象形、会意、形声和假借四种。

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这些字都是通过省易画具体事物而形成的。会意字则是一种“象意”字,实际上是通过组合不同的象形字来表达新的意义。假借字则是利用象形字的发音来表示同音的其他事物动作的符号。但是,在假借之后,原字的形状就失去了意义,变成了同音的代替字。例如,“羽”被借为“翌”,而“凤”被借为“风”。

从现存的甲骨文资料来看,在武丁时期之前,象形文字较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帝乙和帝辛时期,象形文字的数量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形声字的增多。这一变化表明,甲骨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系统。在甲骨文的创作过程中,除了少数大字是先用毛笔书写后再刻之外,大部分文字都是直接用青铜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由于龟甲和兽骨的质地坚硬,刻出的线条往往呈现直线条的特点,这也使得甲骨文中的字形多呈现出方块形或长方形。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一直被保留至今,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