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袭汉服课堂:隋朝文学风貌,朴实文风与南北融合之美

成都一袭汉服课堂:隋朝文学风貌,朴实文风与南北融合之美

隋朝初年,隋文帝秉持着一种包容并蓄的态度,致力于调和儒、佛、道三教思想,并提倡朴实文学,以打破南朝艳丽文学之束缚。他大力推崇儒学,视其为治国之根本,鼓励人们勤学礼制。由此,各地纷纷兴建学校,尤其关东地区,儒学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儒学一时成为学术主流。然而,由于南北朝时期儒学流派众多,经典解读各异,隋朝初期尚缺乏统一的学术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时的准确性。


图源网络

然而,隋文帝晚年,他的思想有所转变,开始崇尚刑法,并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佛教,对儒学态度有所冷却。601年,他认为当时的学校虽多但教育质量不高,于是下令废除大部分学校,仅保留京师国子学,并限制学生名额。尽管有儒者如刘炫上书力谏,但隋文帝并未采纳。与此同时,他大力推动佛教建设,下令建造了五千余所寺塔。隋炀帝时期,虽然恢复了各地学校,但儒生的地位并未得到实质性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出现了如刘焯、刘炫等学识渊博的儒者,他们的学识受到当时儒生的敬仰。然而,也有儒者因个人行为不当而声名受损,如刘炫因伪造书籍骗取赏物,刘焯因计较束脩而声名不佳。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儒生在隋朝的地位和声誉。

王通作为隋末大儒和著名思想家,他主张执政者应先德后刑,以赢得民心;同时提倡儒、佛、道三教和谐共处,而非相互排斥。他还提出了天人之事与天地人三才相互关联的思想。他的著作《太平十二策》、《续六经》及《文中子中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孙子王勃成为初唐四杰之一,弟子魏徵则是唐朝初年的名臣。王通的学说对宋代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佛学方面,大多数思想倾向于唯心主义。其中,天台宗主张止观说,强调通过止息外境与妄念,专注于特定对象,以产生正智慧;而禅宗则主张顿悟说,强调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领悟要领,从而指导实践并获得成就。

文学之风的悄然转变

隋朝虽然短暂,但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却不容忽视。隋文帝在即位初期提出了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尽管这一改革并未能持续下去,但它为后来的古文运动奠定了基础。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在音律学和散文、诗歌方面都有所建树。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学注重声律和色彩,而北朝文学则更强调质朴和实用性。隋朝文学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梁陈时期的学风,缺乏新的突破。隋朝南北著名文士数量有限,仅有十余人。然而,杜正藏的《文章体式》一书对南朝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甚至影响了高句丽、百济等国家的文学发展。

隋文帝曾下令提倡朴实文学,反对过分追求华丽词藻。然而,隋炀帝却对南朝的华丽文学情有独钟,他醉心于南朝的奢华生活,喜爱使用清绮、咏歌的语言。作为一位文学家,隋炀帝最有名的作品是《江都宫乐歌》。他每作诗文,都要请南朝名士庾自直评议后才发表,显示出他对南朝文学的推崇和热爱。

史学之官方化进程

在隋朝以前,史书的撰写既可由官方进行,也可由民间人士自行完成。这一时期的史学思想相对自由,作品质量也较高。然而,由于民间人士难以获取史官所藏的珍贵书籍资料,因此他们所撰写的史书通常只包含纪传部分,而缺乏志书内容,难以构成完整的国史。

公元593年,隋文帝下令禁止民间私自撰写国史和评论人物。自此以后,历朝国史的撰写工作逐渐转由官方负责。虽然官方修史在公正性方面存在不足,但由于有专业史臣参与撰写,且能够利用朝廷提供的丰富资料,因此这一制度在隋唐以后逐渐成为朝廷专门的事业。官方修史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史学的发展和规范化,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