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袭汉服课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古代官服制度下色彩等级体系

成都一袭汉服课堂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古代官服制度下色彩等级体系

在中国古代,颜色的划分极为精细,被区分为正色与间色两大类别。其中,紫色一度被视为低贱的象征。

当我们听到“大红大紫”或“红得发紫”这样的词汇时,它们往往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事业上的辉煌与成功。那么,为何偏偏选择了红色和紫色作为这样的象征呢?这背后其实蕴藏着中国古代对颜色的独特理解以及官服制度的深远影响。


图源网络

古代中国将颜色细分为正色与间色。正色,即青、赤、黄、白、黑五种纯粹的颜色,它们被视为高贵与纯正的象征。而间色,则是由绀(红青色)、红(浅红色)、缥(淡青色)、紫、流黄(褐黄色)等正色混合而成的颜色,它们往往带有一种复杂与混合的特质。在古代社会中,正色与间色不仅被用来区分色彩,更被用作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其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孔子就曾明确指出,“红紫不以为亵服”,即红色和紫色的布料是不能用于制作家居时的便服的。

紫色,作为间色的一种,原本在古代是低贱的象征。正如《释名·释采帛》所述:“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然而,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意外。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偏偏对紫色情有独钟。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齐桓公酷爱紫色,以至于整个国家的人都争相模仿,穿着紫色的衣物。当时,五匹生绢的价格都换不来一匹紫色布。齐桓公看到这种现象后深感忧虑,于是听从管仲的建议,不再穿紫衣。然而,齐桓公对紫色的喜爱却开创了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在后来的历史中得以延续。

南北朝时期,五等官服制度得以创立,其中就包括了朱、紫、绯(深红色)、绿、青等颜色。以唐代为例,官服的颜色有着严格的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着紫色官服,四品官员则穿深绯色,五品穿浅绯色,六品穿深绿色,七品穿浅绿色,八品穿深青色,九品穿浅青色。这种规定不仅体现了官员的等级地位,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颜色的深刻理解和重视。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有一位名叫傅游艺的官员因善于迎合上意而备受重用,他的官职在短短一年内由青而绿而朱而紫,因此被人戏称为“四时仕宦”。而白居易的著名诗句“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描绘了被贬官后的诗人只能穿着低贱的青衫的凄凉景象。

值得注意的是,“朱”作为正色,原本应该比间色的“红”更为尊贵。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红”逐渐取代了“朱”的地位,成为更为普遍和受欢迎的颜色。因此,“大红大紫”和“红得发紫”这样的词汇应运而生,它们用来比喻人生显赫如日中天,官位不断升迁的美好景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