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袭汉服课堂:古代女子的“高跟情怀”,一鞋千年,风华依旧

成都一袭汉服课堂:古代女子的“高跟情怀”,一鞋千年,风华依旧

自古以来,女子脚下的鞋履并非仅为行走所设,更多的是一种风韵与气质的展现。据史书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女性所穿的礼履,实为圆头高底的鞋子,可谓古代之“高跟鞋”。

古诗《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中描绘:“履高疑上砌,裾开特畏风。”此句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女子高跟鞋的高挑与优雅。在梁代,这样的高跟鞋已然流行,女子穿着它行走,仿佛步步生莲,风姿绰约。

唐宋时期,高跟鞋依然流行。宋代书法家米芾在《唐文德皇后遗履图》的跋文中记载,唐代长孙皇后的鞋子“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这种高跟鞋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被时人诗意地称为“晚下”,寓意鞋子底部缓缓垂下,高而雅致。


图源网络

此鞋尤为适合身材娇小的女子穿着,因此在宫廷贵妇、大家闺秀中备受追捧。如今流行的女式坡跟鞋,颇有些类似于古代的“晚下”高跟鞋,鞋底厚重,给人一种稳重之感,女子穿上后瞬间增高近10厘米。而那些非高底的鞋子,当时则被称为“远游履”,相当于现今的运动鞋。

古代礼教对女子的衣裙要求严格,衣裙曳地并非单纯为了美观,更多的是为了遮挡,防止走光。尤其在明朝,女子的衣裙设计得尤为严谨,将身体每一个部位都包裹得严严实实,同时又不妨碍行走。因此,明朝女子的鞋子底高,除了增加身高,更是为了配合衣裙,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风韵。

明清时期,裹脚之风盛行,尤其是在山西、陕西、甘肃一带。裹脚的女子也有属于自己的高跟鞋,这些鞋子既符合她们的脚型,又增添了几分婀娜。清朝刘廷玑在《弓足》一文中描述:“自缠足之后,女子所穿有弓鞋、绣鞋、凤头鞋,而于鞋之后跟,铲木圆小垫高,名曰高底。”这种高底鞋与前朝的高底鞋相比,更接近于现代的高跟鞋。

穿着这样的“高底”高跟鞋,小脚女子的整个身体重量都集中在脚尖上,行走时相当痛苦,步履艰难。但这样的设计却让女性身材显得更为高挑,惹人怜爱。为了取悦他人,小脚穿在“高底”高跟鞋里,成为了当时的一种风尚。

清朝时期,满族妇女也有属于自己的高跟鞋。尽管清朝统治者对女子缠足极为反感,并禁止满族妇女缠足,但她们依然穿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高底鞋。这种高底鞋鞋底中间高出数寸,中微细,形态各异。一种是上敞下敛的倒梯形,被称为“花盆底”;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的形状,落地印痕像马蹄印,因此被称为“马蹄底”。这些独特的设计,既展现了满族妇女的风采,也体现了古代鞋履文化的丰富多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