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织汉服学塾:服饰中的历史印记,魏晋南北朝服饰风尚

尚织汉服学塾:服饰中的历史印记,魏晋南北朝服饰风尚

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服饰文化独具特色,它融合了多个民族的风格,呈现出独特的魅力。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汉朝与唐朝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历经了近四百年的时光。其中,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重重,然而,这样的背景也为服饰文化的演变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图源网络

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的政权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南朝则主要由魏晋时期躲避战乱向南迁徙的汉人建立。这种迁徙,史称“衣冠南渡”,标志着中原文明从黄河流域开始向长江流域的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南北方人民的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汉民族认同,这种认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为隋唐统一中国后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上层固化,寒门出身的人在政府中上升空间有限,知识分子开始追求文学、美学、哲学以及生活享乐,这种转变也反映在了服饰上。他们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和文学风格,构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成为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

服饰上,展现出了各民族间相互吸收、逐渐融合的趋势。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开始接纳并穿着汉服;另一方面,鲜卑族的紧身短小、便于活动的服装也在中原广泛流行,传统的深衣形制逐渐消失。这一时期的服饰主要有汉族服式和少数民族服饰两种形式,它们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服饰文化的发展。

在魏晋时期,一种更为舒适的服装——衫,开始流行起来。它取代了传统的袍服,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着装。衫的款式以直襟为主,衣为轻薄的单层,袖身宽大呈垂直型,相比袍服来说更为舒适随意。这种服装不仅穿着方便,而且能够展现出人们的风度与气质,因此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还注重细节的处理。例如,在袍服的下摆部位,多数衣褶宽且疏朗,衣摆下端都有一道缘边。这些缘边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平展无褶,有的呈密褶状,为服饰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同时,在领部与腰部的运用上,缘边也起到了固定衣服造型与轮廓的作用。

女性服饰

南北朝时期,汉族统治的封建政权在服饰上大致承袭了秦汉的传统。据《晋书·五行志》记载,泰始年间,人们的服装风格是上短下宽,衣着者皆以束腰至裙边为美。这种宽大的裙裾式服装成为当时汉族的主流服饰,尤其适应了南方温暖的气候。与此同时,玄学盛行,人们追求自由与飘逸,使得服饰日渐宽松。女性日常穿着以襦衫及杂裾双裙为主,色彩丰富,装饰也愈发讲究。

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漆画,其人物着装与《洛神赋图》中的服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展现了魏晋特有的杂裾垂髾服的风貌。而甘肃省高台县骆驼城出土的魏晋壁画墓中的宴饮图,则描绘了女子高髻交领衫,间色裙的装束,领缘与袖缘以红色加以点缀,彰显出别样的风采。

随着胡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及民族文化的融合,具有游牧特色的胡服大量涌入中原,对汉族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朝时期,裤褶成为流行的服饰。《释名》中提到:“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而《急就篇》则描述:“褶,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广袖,一曰左衽之袍也。”左衽作为胡族的典型款式,可见裤褶便是胡服的一种。这种上衣下裤的装束与南朝的上衣下裙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北朝百姓的常服。

魏晋时期,人们一反儒家严谨的服饰风格,崇尚宽衣,追求身心的解放。这既受到胡风与服用仙药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人们重视身体感受与解放欲望的思想。由于政治迫害与时局动荡,魏晋士人对于仕途感到不安,开始关注如何安身立命,反对虚伪矫饰的礼教教条,主张放任或逍遥自在。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他们的服饰上,出现了诸多不合礼法的行为,如终日酣醉、逾越男女分际等。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文化独具特色,它融合了多个民族的风格,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这一时期的服饰不仅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还注重细节的处理和审美价值的提升。这种服饰文化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而且对后世的服饰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