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汉服、雅乐! —-「巴黎·雅集」立夏就在本周日!

龙井、汉服、雅乐! —-「巴黎·雅集」立夏就在本周日!

巴黎·雅集

龙井、汉服、雅乐

01

汉服篇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汉服具有礼仪、审美等多重文化意涵,是民族特征的标识物之一。“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汉服把古典、含蓄、轻盈、飘逸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簪花仕女图》 周昉(唐)辽宁省博物馆 供图

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描绘了唐代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画面展现了仕女们闲适的生活。画中女子身穿披衫、披袄,兴起于中晚唐、五代,进入宋代以后披衫、披袄升级为女子礼服。此外,直领衫、袄可为外穿衣服,通裁,多数开叉。

汉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定型于周朝,并在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汉服如同一本饱含智慧和传承的文化巨著,穿越时光,让人感慨良多。

《虢国夫人游春图》 (北宋赵佶摹唐代张萱) 辽宁省博物馆 供图

不同朝代的服饰有不同的特点,汉之古朴,唐之飘逸,宋之淡雅,明之端庄,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对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热爱,我们对汉服复原、复制,逐步达到对汉服的复古、复兴。

葱绿地妆花纱蟒裙(明)

马面裙又称“马面褶裙”,裙正中作马面,两边打褶。一般底部均织有裙襕,也有一些没有裙襕或者有两条裙襕(底襕和膝襕)。明代服饰中,马面裙极为多见,是明代汉族女子着装最典型的款式。“马面”一词,最早出现在《明宫史》中:“曳撒,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 起。” 马面和裙襕的组合,成为马面裙变化丰富、摇曳多姿的形制基础。

如今,汉服已出圈,无论是历史文化景区还是庙会大集上,随处可见头戴簪花、身着汉服的年轻人。本次雅集,董可童、孙光霞、杨媛媛、周嫄四位热爱汉服的“同袍”小姐姐带来私人收藏的根据历史原型复刻的珍贵汉服。一起感受“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裾裙扫落梅”。

02

雅乐篇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而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图源:bkimg.cdn.bcebos.com

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弹拨乐器,是古琵琶的一种,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阮是”阮咸”,“阮咸琵琶”的简称。阮由汉代琵琶衍变而来,其历史悠久,音响富于特色。

图源:encrypted-tbn0.gstatic.com

笛箫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有音阶的发音器,材质是用鹰翅膀上比较粗的骨头制成的。笛声清脆仿佛清晨欢快的鸟鸣,而箫声悠远,仿佛月夜无形的清风。在中国文化中,这两种传统乐器,它们早已不分彼此。

图源:bkimg.cdn.bcebos.com

此次,来自Yu空间艺术协会的四位音乐人:古筝:安然、笛箫:陈美奇、中阮:刘明阳、键盘:张晓茉,将为大家现场演奏中西雅乐。

03

茶篇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信仰和哲学的象征,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美学。茶文化贯穿于中国自古至今的文学、诗歌、绘画、音乐、戏剧、建筑等各个领域。

图源:p6.itc.cn

“茶”字,从草,从人,从木,台湾作家林清玄就过说:“喝茶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茶’字拆开,人在草木间,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代表着人应该根植于大地,回到自然的怀抱中去,就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这也是茶道的境界。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乔治·拜伦(George Byron)在诗作《唐璜》(Don Juan)中称茶为“中国的泪水”:

我竟然

感伤起来,这都怪中国的绿茶,

那泪之仙女!她比女巫卡珊德拉

还灵验得多,因为只要我喝它

三杯纯汁,我的心就易于兴叹,

于是就得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真可惜饮酒既已有害于人身,

而喝茶、喝咖啡又使人太认真。

图源:p3.itc.cn

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树品种繁多,采制经验丰富,是世界上茶叶种类最丰富的国家,因雅生趣,“碧螺春”“碧涧春”“绿云香”“冻顶乌龙”“龙井”等茶名都能引发山水云烟的联想雅趣。龙井茶是中国最著名的绿茶之一,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周边的龙井村,以其鲜香甘甜而闻名。

图源:encrypted-tbn0.gstatic.com

本次雅集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带来龙井山上的龙井,以及碧螺春、云南滇红、铁观音等5款名茶,与各位茶友们一起品尝最好的中国味道。

「巴黎·雅集」立夏就在本周日!

巴黎·雅集

龙井、汉服、雅乐

附:带来私人收藏汉服的她们:

董可童

我是一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2016年我来到法国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在法国工作。我专注于基于ITSM理念对企业IT管理平台进行分析与开发,致力于为企业提供高效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2019年,在摩洛哥的旅行中,我身着柏柏尔人传统服饰,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这段经历激发了我对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探索与热爱。我开始将汉服融入日常生活,从最初的购买成品汉服到后来亲自参与汉服的制作,深入了解用料和设计的细节。我的每一件汉服都代表着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通过穿着汉服,我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异国他乡也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同时,这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文化根源和身份认同。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

周嫄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与巴黎索邦大学法国中世纪文学专业。现为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资深教师。二十余年坚持奋斗在汉语教学一线。相信真正的文化交流始于双方最大的善意,成于对自身及对方语言文化的掌握,终于个体间细水长流的日常。

与汉服结缘始于2023年。汉服文化复兴运动是文化深度交流的立体表现。不仅是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华文化的捍卫,更是新时代背景下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通过学习与身体力行,主动续文化之根。

杨媛媛

于2005年来法留学,2012年毕业于法国蒙彼利埃IAE企业管理学院,双重技术管理学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学位。此后定居法国工作至今,现任职于法国奢侈品企业,欧洲区零售领域信息系统项目主管。

自幼热爱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2019年通过网络接触到汉服的存在并被其强大的文化内核和艺术魅力所深深吸引。从给自己和孩子及法国爱人购买成衣汉服、到研究学习汉服源流、纹样、配饰、妆造等等知识,穿着汉服参加并亲自组织各种中国节庆及传统文化活动,再到在法国日常生活中持续鼓励带动身边的亲朋和外国友人一起亲身感受汉服文化。

我始终坚定地认为汉服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绝佳载体。它不仅仅是美丽的汉族传统服饰,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用的到”的文化符号,是值得且应该复兴发扬,并代代传承的中国之美。

孙光霞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程师,现就职于汽车行业,担任整车开发相关项目的项目经理。

2008年留法,从学生到职场,感受到了中国国力这十几年的逐渐强盛给欧洲带来的现代化冲击。但华夏儿女引以为傲的历史与文化却被忽视乃至误解。

一人之力的宣传微乎其微。直到2023年,汉服文化复兴运动中,我认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彼此有了一个很唯美的称呼——“同袍”。第一次穿上汉服的时候,那句花了几个小时去背的“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裾裙扫落梅”变得具象。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一切又都很熟悉,这大概就是文化底蕴下身份认同的力量。那些我学过的诗词与历史篇章,在一件一件不同形制不同纹样与不同风格的汉服中得到了融合。越了解汉服,越能体会到不同时代的祖先卓越的审美与工艺,胸襟与智慧。

我很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汉服喜爱汉服。不管是国内的亲朋,还是海外的朋友。愿以汉服为载体,兴中华文明之崛起。

更多活动推荐

关注并将“想法”设为星标

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推送哦~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