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夕习俗:穿针应巧、乞巧

我们如何过七夕会显得更有中国味道?

如果七夕节和西方的情人节一样的过法的话,显然不能充分地发挥出传统七夕节的魅力。比如如果有人在这一点给女朋友制造一个充满中国风的“求婚仪式”,或许求婚的成功率会大大增加哦!

浪漫七夕之夜,我们不妨来再现一次古人过七夕佳节的场景和习俗,将这个传统节日过得古意盎然妙趣横生。女孩们穿上轻盈清爽的汉服,在鹊桥旁月老树下,在兰案上摆上瓜果,拜月祭祀牵牛织女星,真实体会一把古代女子向上天祈祷心灵手巧的“乞巧”习俗。

乞巧

乞巧

还可与众多姐妹们一起进行“投针试巧”、“穿针应巧”、蒸巧悖悖和做巧芽汤的“乞巧”比赛。女孩们在月下穿针引线向织女乞求智巧,祈求天上的女神能够从予自己聪从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以此祈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男

孩们可以祭祀牵牛星祈求变得聪明;情侣们还可以找一处不受城镇灯光影响的地方,抬头找找牛郎织女星,许下一个水远相爱的诺言。这样的过节方式,比起常见的巧克力、鲜花、首饰来说,更具有中国式浪漫特点。

穿针应巧

穿针应巧

穿针应巧:

在美好的神话传说氛围中组织兼具现代感的各种乞巧活动,虽然无法完全再现或还原古时人们过七夕佳节的场景和习俗,但这起码可以让现代的年轻人了解七夕节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在节庆文化中弘扬传统关德。

 

有关七夕

有关七夕

  关于七夕:

 

五年之前,在中国只有比较少的人会去过七夕节,尤其是在城市里,很少看到有人去过七夕节,然而,仅仅是五年之后,大家就越来越重视七夕,不管是因为经济的发展,还是国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原因,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下面就介绍一下七夕节吧。

一:历史记载。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原名“乞巧节”、又称女儿节,七夕乞巧活动最初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展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二:神话传说。

最为大家知晓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了。

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有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抒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托”,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

三:习俗。

穿针乞巧:说得通俗点就是比一比谁穿针引线做得好。此习俗起源于汉代。

喜蛛应巧:这个习俗比穿针乞巧来的晚,大致是在南北朝时期形成。这项活动乍听起来可能很多女孩子还有些不喜。就是将蜘蛛抓在小盒子当中,到第二天黎明打开,看谁里面的蜘蛛网密集,密的就叫巧多。

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