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袭汉服课堂科技:学分非今人独享,古人亦需修分

成都一袭汉服课堂科技:学分非今人独享,古人亦需修分

学分,并非仅为现代学子所追求之物,古代亦有其对应之制。古人亦曾为此努力不懈。

据《礼记·学记》所述:“比年入学, 中年考核。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 强立而不反, 谓之大成。 ”即每年入校学习,每隔一年便有一次考核。首年观志向是否清晰,三年看是否专注学业及与同窗和谐共处,五年检验是否博学多才且尊敬师长,七年则考察其是否具备独立见解及择友智慧。若此皆能达成,便称为小成,意味着基础知识和技能已掌握;而到九年时,若能做到触类旁通,坚韧不拔且遵循师训,便称为大成,意味着学业已达成熟之境。


图源网络

西汉之时,汉武帝刘彻创立太学,此为中国古代学制之重要进步。太学虽未明文规定学制年限,但考试制度却极为严格。西汉时,每年皆有一次考核,形式为“设科射策”,犹如今日之抽签答题。至东汉中期,改为每两年考核一次,通过者可获官职,否则需继续深造。至隋唐时期,官学开始明确规定学生年龄与学制年限。例如,律学招收学子之年龄介于18至25岁之间,学制为六年。考核分为“旬考”、“岁考”及“毕业考”三种。旬考内容为十日之所学,未通过者将受罚;岁考则考察一年之所学,未达标者需复读;毕业考通过者可获举荐资格,否则须退学。

宋代曾实行学分制,后世多数朝代亦沿用此制,当时称之为积分制,实则与学分制无异。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升舍考试之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再结合操行与学业成绩进行积分。明朝亦沿用宋神宗时期之法,国子监学子皆采用积分制,积分达标者可获官职。国子监依学业程度分为六堂,并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高年级实行学分制,一年内积分达8分即为及格。成绩优异者,可提前毕业并破格录用。

清代国子监编制与明代相同,每月进行一次考试。月考名列一等者得1分,二等者得半分,年终积分达8分者即为及格。

至民国时期,积分制正式更名为学分制,并逐渐趋于完善。1931年,政府颁布《学分制统一办法》,规定全国学校均采用学年兼学分制,并明确大学生四年内需修满132个学分方可毕业。

赞 (0)